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将近100万人通过髋、膝、肩等人工关节置换术来改善生活,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有近60万例。正常情况下,初次置换的人工髋关节可以使用5-30年不等,早期置换随着人工髋关节的老化以及患者因素、技术原因及假体材料、设计等因素亦导致一定的失败率。目前,人工关节初次置换术后的翻修率在20%左右,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人工关节翻修术属于骨关节科领域里技术难度最高,并发症最多的疑难技术。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出现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翻修,可以避免因勉强继续使用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期一旦出现严重的下肢短缩、髋臼侧和股骨侧大量的骨溶解等并发症,将明显增加手术难度,并影响到翻修的效果。 近日,广西脑科医院骨科团队与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科“强强联合”,通过3D打印技术,仅用4个小时顺利完成了一例高难度、个性化、精准化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术。
病例回顾
近日,44岁的袁先生因右侧髋关节跛行、疼痛,行走不稳到广西脑科医院骨科就诊,入院后检查发现袁先生右下肢较左下肢短缩了6cm,右侧臀部和大腿肌肉明显萎缩,右髋部后外侧和前方切口大量瘢痕组织形成,导致右侧髋关节活动度差。
术前切口区域皮肤情况
经X光片、CT和磁共振检查见患者右侧旷置的骨水泥股骨头明显向后上方移位,形成一个7*5.5*5cm的巨大骨缺损,股骨近端大小粗隆之间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溶解。 术前X光照片
早在2006年,袁先生曾因右侧股骨头坏死在外院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顺利。直至2016年,患者右侧腰大肌和髂腰肌结核脓肿并流注到右侧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出现右侧髋关节假体周围结核感染,窦道形成,合并细菌感染。当年,袁先生在广西脑科医院行右侧腰大肌和髂腰肌脓肿清除,右侧髋关节周围病灶清除,人工假体取出,骨水泥旷置术,术后抗结核等治疗1年,病情稳定。
患者本应及时行人工关节翻修术,但患者术后能够行走,行走时无症状,便自觉良好一直未行翻修手术,此后逐渐出现右侧髋关节短缩、跛行日渐加重,并出现行走时髋关节不稳、疼痛,需要用手按压大腿上方才能行走。此次入院诊断为:右侧髋关节结核骨水泥旷置术后,右侧髋臼骨缺损(PaproskyⅢa型)。
人工关节感染旷置术后合并巨大骨缺损一直是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难度最高、风险最大、并发症最多的手术。广西脑科医院骨科刘雄文专家团队分析认为,目前的治疗难点主要集中在右下肢长度的恢复,巨大骨缺损的修复,坐骨神经损伤的风险,多次手术及感染因素引起肌肉和关节周围组织瘢痕化,导致肌肉动力不佳易出现术后假体脱位和无力等风险。但难度高不代表就没有一线生机。骨科专家团队经过讨论并和患者及家属反复细致沟通后,决定采用目前人工关节翻修中的前沿技术——个性化3D打印垫块修复骨缺损这一治疗方案。 3D打印的个性化垫块
目前国内将该技术运用得最好的是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科的雷鹏飞教授团队。为攻克该技术难关,刘雄文主任团队和雷鹏飞教授取得联系,决定“强强联合”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手术方案。最终,团队通过3D打印出患者右侧骨盆的病变模型,在模型上反复测量骨缺损的各项数据,设计并打印出符合患者情况的个性化垫块用于修复骨缺损。
术前3D模型显示骨缺损情况 术前设计的3D打印模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月14日,手术正式施行,术中,打印的垫块完美修复了巨大骨缺损,并通过粗隆下截骨、真臼重建将右下肢延长了4cm,通过缩容技术和肽揽固定解决股骨近端骨溶解,并修复和重建了臀中肌保证术后关节功能和假体的稳定。 术后的X光片 经过4小时的手术,翻修后的假体稳定,最大限度恢复了右下肢的长度,和术前设计的假体完全匹配。目前患者正在接受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来源:广西脑科医院 |
你可能喜欢
测试成功!美国海军首次进行3D打印炸弹竞技
南洋理工大学推出环保3D混凝土打印技术
全长16米的3D打印步行通行桥:浙大宁理新地
1500平方米!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新建3D打
推荐课程
神奇的3D打印
SLA3D打印工艺全套培训课程 - 软件篇
3D打印月球灯视频教程 包括完整贴图建模流
【原创发布】Cura软件修改二次开发定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