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一种新的热处理方法,它能改变3D打印金属的微观结构,使材料在极端热环境中更坚固、更有弹性。 现有3D打印金属零件耐用性的挑战在于一种叫做蠕变的现象,在力的作用下,固体材料发生缓慢的永久性变形。尤其像是3D打印,金属材料是由细小的晶粒组成,更容易发生蠕变现象。
因此麻省理工团队开发了一种定向再结晶的方法,将打印后材料的细晶粒转化为更大的“柱状”晶粒—一种更坚固的微观结构。 在实验测试中,研究人员将3D打印材料镍合金棒先放置在感应线圈正下方的室温水浴中,然后以不同的速度缓慢地垂直向上穿过线圈,将镍合金棒的温度急剧加热到1200到1245摄氏度之间。
研究发现,以每小时2.5毫米的拉拔速度和1235摄氏度的特定温度,拉制棒材会产生陡峭的热梯度,从而触发材料打印的细晶微观结构发生转变。让金属的微观晶粒变成更大的“柱状”晶粒。
目前团队也计划在类似于燃气轮机或喷气发动机叶片测试新技术,这些零件必须承受持续的机械应力和高温,如果实验结果符合期待、证明新热处理后的材料不易出现潜变现象,则能打造更好、更高效的3D打印设计。 |
你可能喜欢
2025年3D打印首篇《自然·通讯》:突破复杂
新开源CAD工具Dune 3D问世,为3D设计提供更
3D打印CBD栓剂:治疗癫痫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增强3D打印缺陷检测
推荐课程
神奇的3D打印
SLA3D打印工艺全套培训课程 - 软件篇
3D打印月球灯视频教程 包括完整贴图建模流
【原创发布】Cura软件修改二次开发定制视频